沙宣簡史

1982 - 1985 | 1985 - 1988 | 1988 - 1990 | 1990 - 2007 | 2007 - 2017

1982 - 1985

沙宣的成立在1982年孕育。當時乃宣道會希伯崙堂二十周年堂慶,蒙主賜異象願意繼續開拓其第四間分堂,主就開路,讓他們申請得以在沙田沙角村開辦幼兒中心及教會。1983年7月沙宣同工上任,同年8月8日於希伯崙堂舉行差遣禮,差派李思敬先生(於2015年被按立為牧師),徐玉琼姑娘(於1999年被按立為牧師)和一班弟兄姊妹到沙角村開荒植堂。沙宣於1984年1月正式成立執事會,並於同年3月起財政自立。沙宣開堂之初,摒棄傳統教會架構的做法,除了執事會之外,着意不設任何部門或團契,將教會所有會眾編入「支持小組」或「使命小組」。

 

1985 - 1988

1985年鮑志承先生(於1997年被按立為牧師)加入領導我們在圓州角臨屋區的福音外展工作,設立溫習中心及分堂,讓沙宣中產的專業資源可以服侍新移民群體。這個服侍直至1990年臨屋區清拆才結束。1986年8月,孫國鈞先生(於1992年被按立為牧師)加入沙宣成為堂主任。當時沙宣聚會人數已有約150人,主日分兩堂崇拜,且因屋村設計的限制,主日在地方使用已見飽和。

我們在1987年2月起在主日租用沙田大會堂舉行主日崇拜及主日學,而教會辦公室及小組活動則仍留在沙角村堂址舉行。崇拜地方不足的問題暫時得到解決,但每次也要搬運不少物資到沙田大會堂,且不是每一次皆可在同一地方崇拜,甚至因借不到地方而整個崇拜要變成戶外旅行,我們知道這並非解決地方不足問題的最佳方法。1988年7月,大會堂在租用地方的政策上有改變,不再長期租地方給一個固定團體,我們便結束了近一年半的「漂流期」,重回沙角村了。

 

1988 - 1990

在一年五個月的「漂流期」內,崇拜人數增長了近一倍,達到300人。回到沙角村後,我們開始了三堂崇拜,兒童主日學也分兩堂。我們向主發出逼切的呼求,求祂為我們預備更大的地方。

其實在大會堂漂流的日子,我們已知靠長期租用大會堂不是辦法,所以一直沒有停止過尋覓更適合教會聚會的地方。我們看過或考慮過戲院、村屋、酒樓、娛樂城……等,皆不適合,唯有繼續耐心等候主的供應。

終於愉田苑的堂址出現了,這裡竟是一空置7年未有人用過的地方。我們心中充滿感恩,深信這就是神垂聽多年禱告,要賜給我們的應許之地。於是一方面籌備建堂,另一方面籌備開辦社區服務中心,以結合見證服侍、傳揚福音。

與此同時,圓州角臨時房屋區亦正面臨清拆,經過禱告、商討後,覺得這是圓州角分堂回歸的時期。另外,部份弟兄姊妹覺得沙角村仍是一個需要福音的禾場,願意接受差遣,在沙角村原址設立分堂(沙角堂於1996年自立),向該村及鄰近居民傳福音。所以在1990年7月搬進愉田苑時,可說是三喜臨門:有擴展(搬進更大的堂址),有植堂(成立沙角分堂),也有回歸(圓州角分堂與沙宣聯合)。

 

1990 - 2007

進入愉田苑後,多了地方可以安頓,教會的人數也再次增多。會眾由300多人增加至2004年的800多人。1999年主日增至三堂崇拜,我們再次面對地方不足的問題。而沙宣會眾的年齡分佈也起了不少變化,由起初以年青夫婦及兒童為主,逐漸發展成一個由老到幼,過千人的大家庭。人數增多,需要更多聯絡和維繫,組織架構因而亦趨複雜,不同的部門及團契相繼產生,發展的事工也漸趨多元化。服侍的定位以家庭為單位(父母、手足、配偶、子女),以按齡牧養的模式,讓每位家庭成員都可以有適合其需要的牧養。

對內方面,因體會到過去小組運作之限制,2001年開始發展不同的團契小組,期望增加接待及彼此的連繫,其間的摸索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團契生活的掙扎和樂苦,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實踐彼此相愛。

我們亦更多關注信徒在職場上的牧養與使命的實踐,期盼幫助弟兄姊妹在職場中尋找召命,在工作中活出信仰。而「文字事工」的出現是回應弟兄姊妹期望對教會更多關心,藉出版刊物《宣言》,促進肢體間的認識,建立分享和溝通的平台,用文字去見證與記載神在沙宣家的作為與豐富的恩典。

對外方面,沙宣透過社區服務中心,服侍本區及附近之居民,提供多元化的服務。從1994年開始,我們參與了不少國內賑災、扶貧、助學、也與國內教會彼此交流。沙宣從一開始便參與希伯崙差會之事工,雖然起步得較慢,但自1999年,神先後感動了不同的弟兄姊妹放下自己的工作,參與一年或以上的信徒宣教工作,有些更有投身宣教工場,成為宣教士。

在建立分堂方面,1996年我們與突破機構合作,在突破青年村建立了分堂方舟之家,服侍傷殘人士。1997年差派鄺沃良先生(於1997年被按立為牧師)在馬鞍山成立頌安幼稚園及頌安堂(頌安堂於2008年自立)。2004年差派李國良先生(同年被按立為牧師),與文見歡先生成立廣恩堂,與神託會合作,在培基書院服侍學生和該區的家庭(廣恩堂於2007年自立)。

因着聚會人數不斷增加,1999年便開始積極尋找地方擴堂。教會辦公室亦於2002年3月由愉田苑搬至都會廣場樓上單位(租用),以騰出地方給主日學及社區中心使用。我們曾探索過不同地方,也召開過多次家會與會友大會討論及議決不同方案。至2006年初,在神奇妙的帶領下,得知位於都會廣場地下B2單位的第一城浸信會有意遷出單位;這樣,我們便可同時購置與B2相連,已空置十多年的B1單位,將B1、B2兩單位合併,成為教會辦公室及副堂。期間我們也開展不同形式的籌款活動,凝聚同心,建堂建民。2007年1月14日舉行獻堂禮,見證上主的恩典,而青少年崇拜及部份團契亦開始於都會廣場聚會。

 

2007 - 2017

地方擴展至都會廣場後,也有更多空間發展不同事工。我們曾嘗試在午間舉辦福音聚會,服侍附近工作的職場人士;開展男士事工,聯繫建立弟兄間之情誼;進一步與社區中心合作,於暑假合辦暑期福音活動,讓區內兒童認識信仰;透過學業輔導、家長講座等服侍低收入與新來港家庭;走進社區主動關懷勞動者或區內有需要的街坊,培育弟兄姊妹實踐基督服侍愛鄰舍的心;經歷多年推動不同的服侍工作,由行動演變出來而成立關懷鄰舍事工,奠定沙宣要在社區中活出福音的見證。

採用啟發課程與生命歷奇成為佈道工具,著重關係佈道,鼓勵信徒邀請親友出席,探索生命意義;啟發的美滿婚姻課程、兒童與青少年之親子教育課程亦不定期舉行,履行我們之使命──建立家庭。

副堂主任鮑志承牧師於2007年8月8日因癌病復發安息主懷,由任敏兒牧師承擔此職。任敏兒牧師之丈夫文保羅弟兄亦於同年11月21日安息主懷,縱然痛失兩位屬靈家人,對整個群體帶來哀傷,但他們的生命見證成為沙宣家的激勵與安慰。

2008年開始與中國神學研究院合辦「生命之道」查經課程,擴闊服侍信徒層面。兒童團契(磐石團契)於2009年成立,給兒童體會肢體同行,透過不同活動實踐信仰。2010年開始,在崇拜中增設「同心代求」操練祭司代求的職份。

2013年沙宣三十年,我們在已有的屬靈傳統基礎上,繼續致力實踐主對沙宣的心意,使命宣言的更新,代表著我們不單追求活出聖徒生命,更以建立家庭作為我們為神國所領受的使命。

2011至2014年間我們經歷兩次堂主任交接:在沙宣事奉達25年的孫國鈞牧師,於2011年達退休之齡卸下堂主任之職轉為顧問牧師,由任敏兒牧師接任為堂主任,黃家輝牧師出任副堂主任,沙宣學習一起承擔、同心接棒;2014年任敏兒牧師也達退休之齡,以義務牧者繼續留在沙宣服侍,黃家輝牧師成為沙宣第四位堂主任,李滿洪先生為副堂主任(滿洪傳道於2015年正式退休)。

擴展至都會廣場後這十年間,隨著傳福音與社區服侍的需要持續增加,地方已不敷應用;2011年崇拜時間稍作調動,早堂時段保留長者主日學,兒童主日學改於中堂、午堂,並增設週六晚堂崇拜,舒緩崇拜的擠迫。弟兄姊妹在當中學習彼此相顧,視肢體為屬靈家人,以沙宣為家。我們也一直尋覓地方以作擴展,召開多次家會探索購堂的方案,亦曾在會友大會通過購置石門興建中的商廈,並於2016年舉行多個建堂籌款活動,包括動員最多人力物力的「讓愛燃亮」籌款音樂會,當中兒童、青少與成人各按恩賜能力,在不同崗位參與付出,為著神的家同心努力。至今擴堂之路仍需繼續等待上主的帶領,但我們願意一起學習先求神的國和義,願衪的旨意成就。

 

回上

 

© 2017 copyright reserved. 網站聲明